如何用矢量信号发生器进行简单的QPSK调制
QPSK(正交相移键控)调制是数字通信中的基础调制方式,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相位传递信息,矢量信号发生器则是实现该调制的常用工具。以下是使用矢量信号发生器完成简单QPSK调制的步骤,适合初学者快速上手。

第一步:连接设备与初始化
将矢量信号发生器通过射频输出端口连接至频谱仪或接收设备,开启设备电源后进入主界面。在菜单中选择“调制模式”,找到“QPSK”选项并确认。此时设备会自动加载QPSK的默认参数,包括符号率、载波频率等,需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。
第二步:设置基础调制参数
进入“调制设置”菜单,配置关键参数:
载波频率:根据通信频段设定,如2.4GHz(Wi-Fi常用频段);
符号率:决定数据传输速率,可设为10Msym/s;
滤波器类型:推荐选择“根升余弦滤波器”,其滚降系数通常设为0.35,能有效抑制邻道干扰;
输出功率:根据接收端灵敏度调整,初始可设为-10dBm,避免信号过强导致失真。
第三步:配置基带数据源
QPSK调制需要输入二进制数据流,设备通常提供两种数据源选择:
内置PRBS序列:选择“伪随机序列”,长度可设为2^7-1,适合快速测试;
外部数据输入:通过USB或网口导入自定义二进制文件,需确保数据格式符合设备要求。
若使用内置序列,需确认数据速率与符号率匹配,避免出现数据溢出或不足。
第四步:生成与输出信号
参数设置完成后,返回主界面,开启“调制输出”功能。此时设备会将二进制数据流转换为I/Q两路基带信号,再与载波信号混频,生成QPSK调制信号。可通过频谱仪观察输出信号:
中心频率应与设定的载波频率一致;
频谱形状应呈现根升余弦滤波器的特性,即主瓣清晰、旁瓣衰减明显。
第五步:验证信号质量
使用频谱仪或矢量信号分析仪检测信号质量,重点关注:
EVM(误差矢量幅度):QPSK调制的理想EVM应低于3%,若过高需检查参数设置或设备连接;
相位跳变:QPSK信号的相位应在0°、90°、180°、270°四个状态间切换,可通过示波器的I/Q眼图观察跳变是否清晰;
频谱纯度:邻道功率抑制比应大于40dB,确保无杂散信号干扰。
注意事项
1. 参数调整时需逐步修改,每次修改后观察信号变化,避免参数冲突导致输出异常;
2. 若使用外部数据,需确保数据速率与符号率同步,可通过设备的“时钟同步”功能校准;
3. 输出前务必确认功率设置,过高功率可能损坏接收设备,过低则影响测试结果。
通过以上步骤,即可完成QPSK调制信号的生成。后续可根据需求调整符号率、滤波器参数等,探索不同参数对信号质量的影响。矢量信号发生器的灵活性使其成为研究数字调制的理想工具,掌握基础操作后,可进一步尝试QAM、FSK等其他调制方式。
技术支持















关注官方微信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