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测试角度透视 NR-NTN 未来
作为 5G 及未来 6G 网络的核心扩展技术,NR-NTN(New Radio Non-Terrestrial Networks,新空口非地面网络)通过卫星与高空平台实现全域无缝覆盖,正在重塑全球通信的边界。
本文将系统介绍 NR-NTN 技术面临的挑战,并展望其通过测试验证推动商业化落地的未来路径。
NR-NTN 技术体系简介
非地面网络(NTN)是 3GPP 定义的新型通信架构,通过卫星或高空平台系统(HAPS)实现地面网络无法覆盖区域的通信服务,构成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。其核心架构由三部分构成:地面 NTN 网关(含 gNB 基站功能)、空间段(卫星或 HAPS)和用户终端(UE),三者通过服务链路(卫星与 UE 之间)和馈线链路(网关与卫星之间)建立通信连接。根据轨道特性,NTN主要分为地球静止轨道(GEO)、中地球轨道(MEO)、低地球轨道(LEO)卫星系统,以及距地面8-50公里的高空平台,其中LEO 因 500-2000 公里的轨道高度成为当前商业化的焦点。
从技术形态看,NTN 的空间段有效载荷分为透明模式和再生模式两类。透明模式卫星仅承担射频信号的变频与放大,相当于空中中继器;再生模式则具备星载处理能力,可执行解调、编码和路由等基站功能,显著降低对地面网关的依赖。这种架构差异直接影响系统时延与可靠性 —— 再生模式虽复杂度更高,但能减少时间敏感功能的传播延迟,更适合宽带通信场景。

图1 NTN透明模式架构图
图2 NTN再生模式架构图
NR-NTN多维技术挑战
近期 NB-NTN 已在物联网中得到支持,主要的物联网模块供应商都已支持NB-NTN。基于NB-NTN物联网模块的解决方案正在逐步发展为基于芯片组的集成解决方案,这意味着NB-NTN将进入智能手机,可穿戴设备和汽车领域。至于 NR-NTN 领域,芯片投入市场尚需一定时间,目前更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。 随着空天地一体化通信需求升级,非地面网络(NTN)加速推进,成为覆盖偏远地区、保障应急通信的核心技术。但快速发展中,工程师面临多重独特挑战:
01动态多普勒频移:大且快变的频偏,直接冲击 NR 载波同步与信号解调
低轨宽带 NR 卫星的多普勒频移问题,远高于地面移动通信与高轨(GEO)卫星场景,核心痛点在于 “频偏幅值大 + 变化速率快 + 多源叠加”,对终端同步算法构成极致考验:低轨卫星轨道高度通常为 500-2000km,星地相对运动产生的多普勒频偏远超地面 5G NR 最大多普勒频移;更关键的是,低轨卫星过境时间短,且波束窄,终端在移动中(如车载)会同时叠加自身运动的多普勒频偏,导致总频偏呈现 “毫秒级动态跳变”。在低轨宽带 NR 测试场景中,这种动态频偏会直接导致终端载波同步失准,解调 EVM 劣化。测试时需通过仪器(如 CMX500)模拟 “动态多普勒轨迹”(按低轨卫星过境轨迹生成频偏变化曲线),验证终端在不同频偏速率下的同步恢复能力,尤其需关注 NR 同步信号(SSB)的捕获成功率 —— 若频偏超终端捕获范围,会导致 SSB 同步失败,终端无法接入卫星网络。
02时延波动与切换叠加:短时延但动态跳变,打破低轨宽带 NR 业务时序平衡
在低轨宽带 NR 卫星通信的时延挑战中,低轨(LEO)虽以 20-50ms 单程时延显著优于地球同步轨道(GEO)的 250ms,但 “动态时延波动 + 切换时延叠加” 的特性,成为低轨宽带 NR 需突破的核心难点。低轨卫星受大气阻力、太阳辐射压等轨道摄动影响,星地距离会出现上千米的动态变化,导致单程时延波动。
例如 URLLC 业务依赖 HARQ 快速重传,若沿用地面 5G 默认HARQ 定时器,会因时延波动导致 “重传过早” 浪费资源,或 “重传过晚” 引发 BLER 上升。更关键的是,低轨星座需多星切换覆盖(单星覆盖 10-15 分钟),在未采用优化技术的情况下,低轨卫星间切换时延可达上百毫秒,极端情况下时延会更大,可能导致连接断连。
03极端信道衰落与极低信噪比:多源衰减叠加,极限考验终端接收性能
低轨宽带 NR 卫星的信号传输链路面临 “多源衰落叠加 + 链路损耗大” 的双重打击,导致极端信道条件(大衰减、极低信噪比)频发,直接威胁传输连续性,测试需覆盖 “恶劣天气 + 遮挡 + 远距离损耗” 的复合场景:
大信号衰落,衰减幅值大且动态:低轨卫星多采用 Ka/Ku 频段(宽带容量需求),该频段对降雨衰减极为敏感;同时,低轨波束窄,终端若因移动或楼宇遮挡偏离波束覆盖区,会瞬间产生阴影衰落;
极低信噪比,链路损耗叠加噪声:低轨星地自由空间损耗虽低于 GEO,但叠加降雨 / 遮挡衰减后,终端接收信噪比远低于传统通信环境。
在测试场景中,需通过仪器构建 “复合衰落模型”:模拟瑞利衰落(模拟多径)、阴影衰落;若终端抗衰落能力不足,会出现 “频繁断连”,导致低轨宽带业务(如高清视频)卡顿。

图3 NTN链路模型示意图
在此背景下,对于NR-NTN用户设备在研发阶段和测试阶段如何接收到NR-NTN信号,如何确保接收到的NR-NTN信号与实际卫星信号的特性相符,这是NR-NTN测试技术的难点。
NR-NTN测试平台
R&S CMX500
罗德与施瓦茨依托市场领先的 R&S CMX500 平台,构建了 NR-NTN 设备的端到端测试解决方案,为卫星通信终端的研发与验证提供了一站式支撑。该方案覆盖芯片组与终端设备从早期设计验证、功能调试到性能优化、认证测试的全研发周期,贯穿产品迭代的核心阶段,大幅提升研发和测试效率。
CMX500 的独特性尤为突出:它将多轨道卫星信号模拟(涵盖 LEO、GSO、GEO 等不同轨道类型)、多频段信号生成能力,以及高精度信道仿真功能集成于单一仪器,无需额外设备组合即可复现复杂的 NTN 实际场景,显著简化测试部署与操作流程。
在频段支持上,CMX500 针对不同频段采用适配的信号传输方案:L 频段与 S 频段直接通过射频单元发射,确保信号直达终端;Ku 频段通过中频单元发送,覆盖该频段的信号特性;Ka 频段则可外接 RRH(远程射频头)实现精准发射,全面满足各主流 NTN 频段的测试需求。

图4 CMX 频段支持能力
CMX500 可模拟 NR-NTN 关键移动场景(如地面网络与非地面网络、非地面网络间的切换),这类场景对 NR-NTN 测试至关重要,CMX500单台设备最多可同时配置六颗卫星信号。如下示意图,NR-NTN 移动场景类型:

图5 NR-NTN移动性场景
上图系统呈现了NTN(非地面网络,以卫星为核心的 5G 延伸网络)场景下的四大移动性关键场景,完整覆盖终端在 “卫星接入、单星内部、卫星之间、空 - 地融合” 全维度的连接管理与切换逻辑,是实现 “天地一体、全域无缝”5G 通信的核心技术载体:
小区选择 / 重选:
终端需像搜索地面 5G 小区一样,扫描卫星通过波束形成的 “空中小区”。终端需高效测量多颗卫星的同步信号(如 SSB 同步信号块),在动态波动的卫星信号环境中,快速筛选出信号质量最优的卫星波束完成驻留,建立初始的NR-NTN 连接,为后续通信奠定基础。
波束间切换:
单颗低轨卫星通常采用多波束技术拓展覆盖范围,当终端在地面移动从卫星的一个波束覆盖区进入另一波束,会触发波束间切换。由于低轨卫星与终端相对运动速度极快,波束覆盖的 “有效时间窗口” 极短,因此切换需以更快的判决与执行速度完成。
卫星间切换:
当终端从一颗卫星的覆盖范围移动至另一颗卫星的覆盖区时,需执行卫星间切换以保障连接连续性。低轨星座由数十至上百颗卫星组成,单星覆盖时间有限,需通过卫星间切换实现 “接力式” 连续通信。该过程需解决切换判决的准确性、信令交互的时延与可靠性问题,确保业务(如视频、语音传输)在卫星间无缝过渡。
NTN 与地面网络切换:
这是“空 - 地融合”的核心场景:终端在卫星覆盖的偏远区域(如海洋、荒漠)时依赖NR-NTN 连接,当进入地面 5G 基站覆盖的城市区域时,需切换为地面 5G 连接;反之,从地面网络向卫星网络的切换也需支持。该场景需突破空 - 地网络的协议异构,频率差异等挑战,确保语音、数据业务在切换时 “零感知” 衔接,真正实现 “天地一张网” 的连续覆盖体验。
这些场景共同构成 NTN 移动性管理的技术全景,是 NTN 从 “实验室技术” 走向 “全域商用” 必须突破的核心挑战领域。
未来进行时
CMX500其核心优势在于 NR-NTN 端到端测试 —— 可搭建从 5G NTN 卫星信号生成(模拟卫星接入网)、信道仿真(复现空 - 地传输损耗)、终端接入发起业务,到核心网交互、互联网业务落地的完整链路,复现空天地通信全流程,排查终端与网络兼容性问题,为 5G NTN 终端全链路性能验证提供 “一站式” 支撑。
同时,基于 CMX500 的 NR-NTN 一致性测试系统,已落地首个协议与射频一致性测试用例 —— 既为当前 NR-NTN 终端标准化认证提供关键依据,更为奠定 6G NTN 一致性测试体系基础,助力行业形成统一标准。
R&S CMX500 既是当前 NR-NTN(5G 非地面网络)用户设备测试的核心平台,更是具备 6G NTN 前瞻适配能力,为空天地一体化通信演进提供关键测试保障,基于此能实现终端多维度性能精准测试。
作为兼具 “当前实用性” 与 “未来扩展性” 的平台,R&S CMX500 为 NR-NTN 设备从芯片研发、终端调试、量产认证及未来6G NTN 早期研发的全阶段,提供覆盖性能、协议、一致性的一站式测试方案。它能帮助企业大幅缩短研发周期、提升产品质量,确保符合行业标准与监管要求,既是当前 NR-NTN 终端测试首选,更是企业抢占 6G NTN 先机、加速空天地一体化产品商业化的核心工具。
技术支持














关注官方微信
